斯坦福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都是全球顶尖的理工名校,它们在创新模式上存在诸多差异与共性,具体如下:
创新人才培养模式:
斯坦福大学:采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,目标是培养“T字型”人才,即既有宽广知识面,又有专业领域创业知识的人才。为此,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相结合,文理工学科相交融、综合性课程与独立创业课程相辅相成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。例如,针对全校学生提供系统性创业教育课程,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各种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和专门计划,还设置跨学院、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研究课程。此外,学校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有一天时间到企业工作,可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资金等,从多方面支持师生创业。
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:注重围绕国家战略、学校布局、办学定位与教学模式等强化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智力资本输入。在教学模式上,19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建设以大学、工厂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,通过科学实验强化理论知识应用,使抽象知识适用于工业实践,为社会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专家。
科研创新模式:
斯坦福大学: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,注重跨学科合作,其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了包含基础理论、算法框架与系统应用的三级课程体系,在基础理论层面每五年会对数学基础课程进行重构,引入前沿学科概念,算法框架中引入“顶会响应机制”,快速跟进前沿研究。学校还与OpenAI及DeepMind等建立预见性技术通道,提前研究大型模型教学方案,推动科研创新。
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:构建了以光子芯片设计、神经架构搜索、分布式训练框架与多模态交互系统为核心的四层教学体系,实现从芯片设计到多模态大模型部署的全面覆盖,展现出科研创新的全面性。同时,通过创办灵活的组织结构、研究单位突破单一学科,实现了研究领域的跨学科与一体化,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网络,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研,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。
成果转化模式:
斯坦福大学:1970年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(OTL)对研发成果实行全过程管理,从研究者接获研究计划时就可应需求参与规划,提供专利布局等服务,并在研发过程中为发明人提供专利申请、谈判、技术许可、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服务,促进学术研究与市场结合。学校还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时保留一部分知识产权,甚至能通过“技术期权”与企业达成转化协议,催生出新兴科技企业。
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:以每年提交约100项专利申请实现科学知识的技术转化与创新,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商业发展。学校科研人员通过成立分公司利用科研工作成果开展业务合作,推动学术研究向工业应用转移,同时开发多样化继续教育产品,为校友、瑞士工业及社会其他高素质专业人士提供职业培训与技术技能指导,形成知识资源供给与技术创新输出。
综上所述,斯坦福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在创新模式上各有特色。斯坦福大学更偏向创业型创新,与产业界联系紧密,注重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创业人才培养;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则在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方面表现突出,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,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,同时注重知识共享和公众参与。